中国光伏企业正迎来历史上最艰难的时刻股票配资如何找客户。
1
“双反”大棒开始落地
中国光伏已经被美国打击了十几年时间,很多企业通过借道东南亚仍然实现曲线出口。
但未来这种曲线出口可能行不通了。
2024年11月29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了一项重要的贸易措施。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之后,美国商务部终于公布了对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柬埔寨光伏电池及组件的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
按照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最新表格,东南亚四国按照不同企业将征收0%~271.28%的税率。
从公布的名单来看,东南亚大多数光伏企业都受到影响,而且这些企业背后的投资人大多都是中国企业。
这里面除了隆基绿能之外,包括天合、晶澳,正泰,晶科,阿特斯,协鑫,腾辉等一些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具体到税率上面,天合光能的泰国工厂税率最低只有0.14%,另外晶科能源马来西亚工厂税率为3.47%,晶奥科技越南工厂税率为2.85%。
还有的企业税率是8.25%,有的是68.45%,有的是123.94%,最高的达到292.61%。
从公布的名单来看,除了马来西亚一家企业税率是0%之外,其他企业几乎没有幸免。
虽然在这个名单当中有些企业没有明确列出来,但其实都归到 All others里面去。
在 All others关税当中,税率最低的是越南的2.85%,另外柬埔寨是8.25%,马来西亚是9.13%,泰国是23.06%。
整体算下来,越南的光伏企业被征收的反补贴税率是最高的,其次是马来西亚。
按照这个名单,这意味着在南亚设厂的中国企业几乎没有幸免,而且未来很有可能“全军覆没”。
美国商务部公布反补贴税率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重要的反经销税率。
在2024年5月份,美国就决定对产自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四国的光伏电池发起了“双反”调查(反补贴、反倾销)
目前公布的只是反补贴的初裁结果,反倾销初裁还没有公布。
根据市场的预测以及美国的惯用伎俩,反反倾销的税率大概率会比反补跌高。
按照之前美国国际贸易管理局透露的数据,最终东南亚四国被征收的反经销税率可能达到81.25%~271.28%之间。
将双反税率加在一起,这意味着东南亚四国的光伏出口到美国税率有可能在81.25%到563.89%之间。
参考这个税率,这意味着东南亚四国光伏出口到美国市场基本上已经没有条件了。
这将意味着中国企业借道东南亚出口美国有可能“全军覆没”。
另外还有一个潜在的风险,一旦美国动用了“双反”这个大棒,欧盟会不会跟进?
一切都是未知数。
目前中国光伏行业已经来到了一个至暗时刻。
2
中美光伏的恩恩怨怨
美国的“双反”可能让光伏企业恨得咬牙切齿,但这一天的到来其实早在大家的预料当中。
表面看美国是在打压东南亚的光伏产业,但其实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打压中国的光伏产业。
因为目前东南亚的大部分光伏工厂其实都是由中国企业开设的,而且很多零部件都是从中国进口。
而一直以来,中国的光伏企业都是美国的“眼中钉”。
网上配资股票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高收益潜力。通过放大本金,投资者可以获得比普通股票交易更高的回报。例如,如果投资者以10倍杠杆进行交易,那么其收益率将是普通交易的10倍。
线上股票配资平台是提供资金杠杆的金融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借入资金,用于购买股票。杠杆比例通常在1:1到1:10之间,这意味着投资者可以借入相当于其自有资金1到10倍的资金。
这得从中美两国在光伏行业的地位变迁说起。
现在中国是全球光伏产能最大、技术最强、产业链最完善、性价比最高的国家。
但在20年前可不是这么回事。
光伏其实是由美国发明的,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有很强的竞争力,无论是零部件、原材料他们都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因为部分地区缺电,于是国家就大力发展光伏产业。
从2002年左右开始,我国光伏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但是当时国内的光伏产业比较弱,大多数都是从国外进口产品。
欧美一些企业也看到了中国庞大的市场空间,所以他们就通过跟中国合作输出技术、设备和原材料在中国进行组装。
随后中国凭借着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优势迅速把光伏产能做了起来,而且价格越干越低。
后来欧美就直接通过出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然后反进口光伏产品的方式来降低他们的成本,同时可以获取原材料零部件高昂的利润。
只不过当时很多光伏零部件和原材料都掌握在欧美企业的手中。
于是他们就干了一个缺德的事,逼迫中国企业签署长期供货合同,有的企业一签就是10年时间。
而且在2006年左右,当时光伏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一路不断飙涨。
巅峰时期多晶硅价格曾经达到500美元每公斤,硅片已达到80美元每片。
看到市场需求迅猛增长而原材料价格却不断上涨,有些中国企业因为担心未来价格越涨越高,于是就糊里糊涂跟美国企业签署了长时间的合同。
其中被坑得最惨就是无锡尚德。
当时他们跟美国的MEMC签了10年的采购合同,约定以40美元每片的价格从MEMC采购硅片。
但刚签完合同不久,因为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光伏需求迅速萎靡,原材料大幅下跌。
到了2009年,硅片价格直接跌到2.4美元左右每片。
面对这种市场变化,中国企业曾试图跟美国企业重新协商签署合同,但美国企业根本就不愿意
这让那些跟欧美企业签署长期合作的中国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最后实在被逼无奈,有些企业只能提前终止合同,并支付了高昂的违约金,最后才得以脱身。
有了这次深刻教训之后,中国光伏企业知耻而后勇。
从2010年左右开始,中国企业开始加大科研投入,势必要突破欧美的一些限制。
通过多年的努力后,中国成功突破了光伏产业很多核心技术,从原材料,到机械设备,再到电池各方面都完成了逆袭。
而且中国不仅摆脱了对欧美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依赖,最关键的是价格要比他们低很多。
接着中国光伏企业反过来又将这些零部件出口到欧美一些国家,直接把他们老巢给掀翻。
这让欧美一些国家恼羞成怒。
原本他们可以通过出口高昂的原材料获取高昂的利润。
现如今连自己传统的优势产品都被中国同行给超过,反过来销给自己的国家,这口气他们当然无法忍下。
最后他们又使出了屡试不爽的做法,打不过就限制。
从2011年开始,美国就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使出“双反”大棒,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光伏产品关税迅速飙升。
最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光伏产品几乎“全军覆没”。
美国以为他们这样做就可以吓退中国企业,但没想到中国企业又使出了一个大招,就是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然后通过出口零部件到东南达到曲线出口美国的目的。
这直接把美国恨得咬牙切齿。
无奈东南亚跟美国欧盟有一些优惠的贸易政策,他们也不好下手,所以只能忍着。
只不过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光伏产能越来越大,东南亚出口到美国的光伏产品也越来越多。
目前美国80%以上的光伏产品都是从东南亚进口的。
这种做法直接把美国光伏行业给惹怒了,最后美国国内多家光伏企业就联合起来要求美国必须开展“双反”调查。
其中Convalt Energy、First Solar、Meyer Burger、Mission Solar、Qcells、REC Silicon、Swift Solar这些企业跳得最欢。
他们一方面领着全球最高政府补贴,另一方面却指责别人不正当竞争。
谁违反规则,其实一目了然。
无奈他们的背后是美国,什么WTO规则对他们来说都是形同虚设。
在他们看来,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是否能够实现最大化,不在乎规则是怎么定的。
最后在这些企业的压力之下,美国政府也开始对东南亚进行双反调查,并最终推出了很高的反双税率。
而这种税率最终大多都落在了中国企业的身上。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企业想通过东南亚这个跳板出口到美国难度会越来越大,甚至已经没有条件。
最后怎么办?那只能到美国去设厂。
最近几年已经有多家国内的企业在美国开设生产线,有的已经进入生产阶段。
对于这些在美国设厂的企业,他们受这种双反的影响就比较小。
美国这种双重标准其实是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
3
内忧外患可能加快中国光伏企业的消亡
在光伏行业看来,当前是历史最黑暗的时刻,最具挑战的时刻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
尽管过去20年中国光伏行业迎来多轮打击,但每次都能够绝地反弹,而且越战越勇,越做越强。
但面对这次打击,很多企业可能扛不住压力。
当前光伏企业不仅面临外部的打击,更关键的是内卷严重。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我国的光伏产能非常庞大,根据一些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光伏组件产能已经达到1068.25GW。
但是2024年全球光伏市场的装机规模也只不过是500GW左右。
这意味着国内的光伏产能相当于全球需求量的两倍。
光伏行业其实已经处于比较严重的供过于求的状态。
供过于求怎么办?大家只能开展价格厮杀。
结果导致光伏行业的价格一降再降,超低价格中标的案例屡屡发生。
进入2024年以来,光伏行业的各项零部件原材料价格降幅都非常明显。
截至目前,包括多晶硅、硅片的价格同比跌幅都超过50%,个别产品线甚至超过60%。
在价格持续暴跌的背景下,很多企业都出现了明显的亏损。
从2024年前三季度各大光伏企业公布的财报数据来看,很多企业的营收都大幅下降,利润大幅下降,而且大部分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
对光伏行业来说,这个冬天实在太难熬,有些企业甚至有可能扛不过这个冬天。
以前国内产能过剩,这些光伏企业还可以通过出口的方式来缓解一部分产能压力。
但如果未来美国的双反措施正式落地,东南亚的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上升,出口优势将大幅下降。
那通过东南曲线出口做法就被截断了,到时行业内卷会更加严重,很多企业甚至有可能因为现金流断裂而破产。
对于中国光伏产业的这种命运,我们不知道是喜是悲。
光伏行业的迅猛发展让我国突破了各项技术,成为全球光伏产业强国。
但极致的内卷也让大家疲于奔命,最终被这种内卷反噬,有些企业奋斗十几年可能一年就回到解放前。
面对这种困境,我们只能哀叹内卷害死人。
对光伏行业来说如此股票配资如何找客户,对汽车行业、其他行业来说会不会也是如此?我们拭目以待。